中民政府外交部旧址,现今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中山北路32号,坐落于中山北路与云南北路及湖北路的交汇处。这一地方在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,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设计理念都颇具匠心。该建筑位于鼓楼岗的西北方,区域呈现三角形状。建筑的西侧紧邻中山北路,东侧接壤湖北路,而北面则是云南路。这个三角形的尖端朝向南边的鼓楼,经过实地测量,其底边东西方向的长度达到147米,南北两侧的弦长则为227米。

  外交部的办公所在地具有独特的形状,宛如一艘航母。建筑的前端靠近鼓楼广场,地势高于后端,整个结构就像在海浪中破浪而行的航母舰首。建筑的比例也较好地接近了一艘真正航母的规格。整个外交部大院占地面积为45.6679亩,建筑总面积则为8500平方米。

  从平面上看,该建筑呈现出“T”字形的设计,主体结构位于“舰尾”部分。整个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,设有平屋顶,高达四层,两侧的翼楼则高三层。对面还建有职员宿舍,宿舍同样有四层,处于“舰首”的位置,仿佛是海军舰船的指挥舱和塔楼。

  这座外交部旧址始建于1931年(民国二十年),至1935年1月完工,并于同年6月投入使用。负责设计的有赵深、童寯和陈植三位建筑师,在设计中采用了现代派的经济实用形式,同时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,成为中国新民族建筑的标志性作品。

  国民政府外交部的外形寓意非常积极向上,但其背后却是相当严峻的现实。正如一句古话所言:“弱国无外交。”民国时期,尽管中国幅员辽阔,资源丰富,人口众多,国家却因混乱的军阀割据而饱受摧残,民生困苦。

  1931年,日本侵略军在东北地区发起了震惊全国的918事件。虽然外交部的新大楼尚在施工中,驻京各大高校的爱国学生们却在此期间展开了激烈的,聚集在中山北路的外交部大楼前,愤怒地要求惩处外交无能的外交部部长王正廷。然而王部长对此态度傲慢,选择避而不见。愤怒的学生们义无反顾地冲破了警卫的阻拦,闯入大厅痛打王正廷,并向他泼墨水和投掷花盆,令这位部长狼狈不堪、满身污垢,只能在卫兵的护送下从后门悄然逃走。次日,王正廷意识到众怒难犯,见势不妙,不得不在报纸上发表声明,辞去国民政府外交部长的职务,以图保全个人名声。

  然而,新的外交部大楼落成后,仅用几年时间,日军便攻陷了南京,并将其作为“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”。这座外形似航母的外交部大院,并未能为中国的外交带来实质性的贡献。二战结束后,作为战胜国的国民政府,亦未能获得相应的利益。

  唯有经济的腾飞,国家的强盛以及国防的强大,才能实现寄托在政府建筑上的美好愿景。到了1991年,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将其认定为近代优秀建筑,2001年6月,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更是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,得以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见证沧桑。

免责声明:本站所有文章和图片均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收集,文章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,仅供学习与参考,请勿用于商业用途,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,请联系网站客服处理。
最热网址